武夷岩茶经典语录

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武夷岩茶的所有品种、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山场出产的武夷岩茶、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做茶师父做的茶。

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数百种,有的在市场热销,有的几乎绝迹,而大大小小山场也数不过来,更别说做茶师傅了。即使你有这个精力,也没那个时间能把品种、山场、师傅做的茶喝完。

2. 不要以为所有的武夷山人都很精通岩茶,恰恰相反,大多数武夷山人对岩茶的认知水平还不如一般的岩茶友。

不是茶叶产区的人民就都懂茶,甚至连许多从业人员都是半桶水,因为茶行业门槛低。所以那些上来就以“作为XX地方的人”、“家里亲戚、朋友做茶”为开头的话术,更应警惕。水平怎样,茶桌上见高低。

三才峰
三才峰

3. 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有多深,岩茶的水就有多深。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万米以上,是世界上最著名超过万米的海沟,作者拿它来与岩茶做比较,可想而知岩茶有多深?

4. 岩茶很容易上瘾,甚至比毒品还容易上瘾。

一旦喜欢上岩茶,它层次丰富的滋味真的会让人停不下来。

5. 对初学者而言越喝得多岩茶就越糊涂。

岩茶品种繁多,又因焙火程度不同、山场不同而产生各自独特的风味,往往让许多初喝岩茶的茶客,喝到一脸懵。

6. 当你越深入的了解岩茶时,你会发现你对岩茶的知识越缺乏。

同上条,越深入了解岩茶后,会发现岩茶变化多端,越难懂。

7. 千万不要相信刚喝岩茶不久就能喝出岩韵。

岩韵也好、岩骨也罢,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分得清什么叫岩韵或岩骨,别说新茶客,岩茶老茶客也有许多始终没喝明白。

8. 没有几个人能在一辈子的时间里把岩茶弄懂的。

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9. 当你能把水仙肉桂喝得明白无误时,你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武夷岩茶两大当家品种是水仙和肉桂,有代表性,建议初接触岩茶的茶客们,针对性地喝这两个品种,先把二者的品种特征喝明白再说。

10. 看干茶就能知道是否正岩,看图片就能知道是否有岩韵,那绝对是骗人的鬼话。

看干茶、看汤色、看叶底都看不出个所以然,包括看照片判断价格,是耍流氓行为,其他茶也同理。

11. 不要一味的追求正岩,高贵的出生不一定代表有高贵的品质。

好的出身,也需要有好的工艺来发挥,品质差的正岩茶也到处是,价格还高。

12. 喝岩茶的定位很重要,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适用任何茶,比如上面这条,盲目追求正岩茶、非正岩茶不喝,就不是一个好的定位。

慧苑坑
慧苑坑

13. 自以为很懂岩茶的初学者往往最容易被奸商忽悠。

是否真懂岩茶,商家只需要从你与他喝茶聊茶时所说的话里便可获知一二。

14. 多喝多对比是提高岩茶品饮水平的唯一途径,久病成太医。

总归来说,喝茶是靠舌头喝,而不是靠耳朵喝。

15. 岩茶的“选择题”相对容易些,“填空题”就难太多了。

这句话我试着理解作者的意思,不管是喝岩茶还是制作岩茶,随大流容易,拥有自己的认知不容易。大家如果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可留言分享。

16. 如果你只喝一个山场的茶,或只喝一个企业的茶的话,那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这个山场或这个企业的专家。

你常年喝一个山场的茶,就能喝出这个地方种植生长出来的山场气息是怎样的,因为每个山场的环境气候存在区别。但最后是不是真的这个山场,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见下条)。

每家企业的做青、焙火师傅不同,大家制茶的风格也不同,要是常年喝一家企业的茶,那么这家企业做茶风格,每年品质上的变化与落差,都能够迅速喝出。

17. 一泡茶的确切山场往往只有做茶人自己才知道。

家家户户都有牛栏坑肉桂,是人是鬼,只有做茶人清楚。

18. 社会在与时俱进,岩茶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旧时的岩茶,因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以焙足火为“传统”。现今的岩茶,火功可以不同,迎合不同口味喜好的茶客,品种也越来越百花齐放,制茶人的工艺也在不断进步。

19. 大红袍最能体现儒家思想,是最中庸的。

这里的大红袍,指的是拼配大红袍。大红袍因拼配得以实现商品化,是个是价值重组的一个过程,即不同品种的岩茶,取某种茶的香和某种茶的水进行拼配出来的茶品,最终达到香与水互相融合。

20. 做青就像打太极一样,时动时静,动静结合。

做青(摇青),摇多少下又静置多久,取决于鲜叶以及做茶人的判断,动静结合方能把茶做透。

21. 一泡岩茶往往能体现做茶人的性格,茶通人性。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不无道理。制茶过程中,师傅是否胆大心细,是否急性子,都表现在品质上,与做菜一样。

22. 做茶是辛苦的,喝茶是快乐的。

认真制茶,愉快喝茶

23. 没有几个武夷山做茶人会说自己的茶很差,虽然也许这是事实

正如你问一个卖茶人“老板,这款茶怎样?” ,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都是“好”一样。

24. 买茶要夸大缺点,蹭茶要夸大优点。

买茶可以夸大缺点是为了拿到低价,不过卖不卖还是老板说得算。蹭茶夸大优点,是为了下一次还有茶可蹭。

25. 买茶要买对的,蹭茶要蹭好的。

其实我认为,蹭茶蹭到不好的也不是坏事,知道什么差,更能知道什么是好。

26. 岩茶因为复杂而吸引人,岩茶因为复杂而忽悠人。

用第三点来解读,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有多深,岩茶的水就有多深。

27.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仙不苦了,肉桂不辛了,105不香了,奇种不贱了。

八仙、肉桂、105(黄观音)、奇种(菜茶)都是指岩茶类品种,八仙滋味不苦重、肉桂不“辛辣”、黄观音不香、奇种价格不低了。某种程度上用第18条来解释比较适合,社会在与时俱进,岩茶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是好事还是坏事,见仁见智。

28. 岩茶的炭焙水平是第一的, 岩茶的做青水平是有待提高的。

岩茶的炭焙水平第一这句话应该是作者放在整个乌龙茶体系里来比较,可能有些绝对,但岩茶的确更注重炭焙,注重汤水表现。而岩茶的做青水平放到现在来看,这些年也一直在提高进步。

29. 垃圾是焙不成极品的,但极品完全可能焙成垃圾。

岩茶的基础品质已经在做青环节定型,若是做坏了的茶,后期焙火也难以提升品质。而做青非常成功的茶,后期焙火也有可能把茶焙坏。前者是半成品阶段,后者是成品阶段,相呼应,相影响。

30. 焙火的技术比做青难多了。

想要把茶焙好,需有耐心、有经验,不同茶的焙火方式也完全不一样,要焙到什么火功取决于焙茶师傅想把茶焙出什么风格,还有根据茶叶具体特性 来决定, 如茶叶品种、做青程度,所谓因茶施焙。

31. 通过好的焙茶师父,把岩茶提高一个档次甚至提高一个等级是常有的事。

焙茶是个稳定和提升品质的过程,做加法的,另外,一个焙茶师傅前提肯定是喝茶高手。

32. 极低的价格是买不到好茶的,但很高的价格也不是就一定能买到好茶。

相信交过很多“学费”茶客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33. 买方需要提高品饮水平,卖方需要加强诚信建设,是当前岩茶市场的重要内容。

这也是当前整个茶行业的重要内容,但个人认为,如果一个行业一个产品,需要消费掌握很多的专业知识,真正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这个。

34. 当不了专家,当“ 装家 ” 是网络 “ 高人 ” 努力的方向,甚至不惜当“ 砖 ” 家。

还是那句话,真实水平怎样,茶桌上见高低。

35. 岩茶不是生活必需品,当大多茶友消费不起时,倒霉的依然是以茶叶为生的茶农。

这是真理,天底下茶叶众多,消费者可选择多,甚至大不了不喝。

36. 品茶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随大流。

喝茶要有自己的判断,用舌头喝,用耳朵听,可别搞反了。

37. 品岩水平提高的过程就这样循环着:糊涂——清醒——再糊涂——再清醒。

是的,喝茶从入门到进阶过程就是不断刷新认知

38. 喝岩就像爬山,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同一平面点,只是终点比起点更高些罢了。

与上条对应。

39. 专家也有喝错茶的时侯,只是犯错的机率小一点。

把肉桂喝成水仙,水仙喝成肉桂的例子多得很,专家也是人,要怪就怪岩茶变化多端。

40. 拼配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是一项技艺。

拼配是技术活,绝对不是随便几个茶往里一拌就叫拼配,拼配师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茶叶审评能力,在原料上严格把控,原料火功要一致,香要融合,水要兼容,按一定比例调和,把茶叶价值最大化。

41. 大多数名枞的口感其实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像肉桂,一类像水仙。

这就是为什么说肉桂和水仙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当家品种。

42. 物以稀为贵,岩茶也一样。

产量决定价值,但这不是天价的理由。

43. 很好的岩茶叶底是漂亮的,但叶底漂亮的岩茶不一定就是很好的岩茶。

叶底不能完全反映出工艺是否到位,判断品质,闻叶底比看叶底更精准。

44. 岩茶的香气就象女人的香水一样,不一定就是越香越好,往往廉价的香水剌激性更强。

岩茶是重水求香,滋味要厚重,香气不仅要有,还要显。不可一味追求香,所谓一香遮百丑大抵如此。

45. 不同种岩茶的归堆叫拼配,同种岩茶的拼配叫归堆。

这里说什么叫岩茶归堆,同个品种的岩茶,在毛茶(半成品)制出后按不同等级进行规整。

46. 当时取名“拼配”的第一人,文化底子可能差了些,五粮液是“拼配”的,没人介意,鸡尾酒是“拼配”的没人在乎,大红袍拼配就让一些人认为是胡拼乱凑,有假冒伪劣之嫌。

初识岩茶的茶客对拼配容易误解,认为不正宗不地道。不过作者说白酒的拼配是勾兑,鸡尾酒的拼配是调和,我认为岩茶的拼配更像鸡尾酒,不同酒在调酒师手上能调制出不一样的味道。

47. 几种茶简单的拼凑在一起是成不了大红袍的,大红袍的拼配就象一个团队,团队里的成员不必要个个出类拨萃,但要相互包容,相互和谐。

同第40条。

48. 判断岩茶的香气在于这香纯不纯,久不久,而不在于高不高。

纯是指岩茶品种特征香要制作得清楚,并且要持久。高香不一定持久,很可能在焙火之后就弱了或完全没了。

49. 杂味,异味,酵味,火味,馊味,青味喝成是岩韵的估计有一些人。

好的引导很重要。

50. 随着岩茶做青师父的不断增多,像肉桂的水仙,像水仙的肉桂越来越多了,区别岩茶的品种也越来越难。

说明制茶师傅多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51. 岩茶不是古董,不是陈放年限越长,品质就越好。

两个字:真相

52. 如果你以为高火的就是陈茶,有普味的就是陈茶,那么你错了。

火高的茶,很可能是焙茶师傅的风格要求,也可能是为了掩盖缺点焙高。有普味(霉味)也不一定是陈茶,可能是受潮严重的茶。具体茶具体看待,不可混淆。

53. 岩茶自采摘时起,他的品质就在时刻变化着。

是的,茶叶从树上采下来开始,就在不断变化,做青在变化、焙火在变化、储存过程中也都在变化。它有最佳品饮期,具体什么时候是最佳品饮期,一样是具体茶具体看待。

54. 肉桂水仙依然是当前岩茶里最好的品种。

作者的这句话并不是随口就来,应该是根据品种特点,适制性、耐种性、产量等诸多因素来做结论。

55. 纯种大红袍名称的出现,依然是延续崇拜母树大红袍的观念,是吸引喝茶人兴趣的重要手段,叫它名枞更贴切些。

严格来说,母树大红袍的那六棵茶树有自己的品种名字,目前公认的纯种大红袍指的是奇丹这个品种,叫名枞的确更贴切。

武夷岩茶的品种

武夷岩茶的品种极为丰富,根据国家标准和传统分类,其品种体系主要分为五大类:大红袍、名枞(丛)、水仙、肉桂、奇种,而具体细分品种可达数百种。以下是基于搜索结果的整理分类及代表性品种列表:

一、核心分类与代表品种

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原产九龙窠,现存少量扦插后代(如北斗一号、二号)。

奇丹:母树大红袍的纯种后代。

商品大红袍:由多个品种拼配而成(如水仙、肉桂等)。

名枞(四大名枞及扩展)

传统五大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半天腰)。

其他名枞:

北斗(曾误认为大红袍近亲)

雀舌(又称“不知春”)

金柳条、金锁匙、向天梅、瓜子金、石乳、醉墨等。

水仙

普通水仙:兰花香显著,滋味醇厚。

高枞水仙:树龄30年以上。

老枞水仙:树龄50年以上,具木质香和苔藓韵。

肉桂

正岩肉桂:如“牛肉”(牛栏坑)、“马肉”(马头岩)、“慧肉”(慧苑坑)。

品种特征:辛锐桂皮香,滋味刺激性强。

奇种(菜茶)

武夷山原生野生茶树混生种,品种繁多,如:

佛手(雪梨香)、梅占(梅子香)、奇兰(兰花香)、毛蟹(茉莉香)

金牡丹、黄玫瑰、春兰、矮脚乌龙等。

二、扩展品种名录(部分)

以下为部分具体品种,涵盖传统名丛、新培育品种及地方特色种:

传统名丛: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瑞香、金观音、黄观音、北斗、石乳、百岁香。

新育品种:

黄观音(105):铁观音与黄旦杂交,具“透天香”

金观音(20):铁观音与黄金桂杂交

九龙袍(303)、黄玫瑰(506):杂交选育品种。

特色品种:

奇曲(S型枝干)、金钥匙、胭脂柳、醉海棠、玉麒麟、玉井流香。

珍稀品种:瓜子金、金柳条、竹叶青、小玉桂、向天梅。

三、品种总数说明

武夷岩茶实际品种数量远超20种,仅历史记载的“花名”便有上千种,经筛选保留的优质名丛有数百种10。由于许多品种为小范围种植或已失传,当前市场主流品种集中在上述分类中,常见约50余种。

如需完整名录,可参考《武夷岩茶品种资源图鉴》或武夷山茶科所发布的官方资料。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中的珍品,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与“岩韵”闻名于世。它不仅是武夷山自然与人文的结晶,更是中国茶史上工艺与品质的巅峰之作。以下从历史源流、生态密码、品种体系、工艺奥秘、岩韵密码、文化传承及当代发展七个维度,带您深入探索这一茶中瑰宝。

一、千年淬炼:武夷岩茶的历史演进

武夷山的茶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汉代已有“闽越茶”的记载。唐代文人徐夤“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的诗句,印证了当时武夷茶已作为贡品。宋代北苑贡茶院时期,武夷茶区成为皇家御茶园,创制龙团凤饼,欧阳修“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道出其珍贵。明代罢造龙团,散茶兴起,武夷茶农在炒青绿茶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半发酵工艺。清初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详述“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标志着乌龙茶工艺成熟。民国时期,武夷岩茶远销东南亚,形成“侨销茶”传统,至今海外华人社区仍保留着“喝岩茶,念乡愁”的文化记忆。

二、丹霞秘境:岩茶生长的生态密码

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的丹霞地貌,为岩茶创造了绝佳生长环境。36峰、99岩构成天然屏障,年均雾日120天,漫射光利于氨基酸积累。特有的红色砂砾岩风化土,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完美契合茶树喜酸特性。核心产区“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形成独特微域气候,昼夜温差达10℃以上,促使茶树次生代谢物大量合成。这种“岩顶有林,岩下有茶”的立体生态系统,使茶树根系深入岩隙,吸收岩石风化养分,形成独特的“矿物质味”。

三、品种宝库:岩茶种质资源图谱

武夷山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库,记录在册的茶树名枞、单枞达千余种。传统四大名枞各具风骨:

  • 大红袍:母树现存6株,北斗、奇丹等无性系品种延续其“锐则浓长,清则幽远”的特质,汤色橙黄明亮,具兰花香与焦糖甜。
  • 铁罗汉:四大名枞中最具阳刚之气的品种,叶质厚实,汤感稠滑,带有独特的当归药香。
  • 白鸡冠:芽叶黄白相间似鸡冠,氨基酸含量高达7%,茶汤鲜爽甘活,具玉米须清香。
  • 水金龟:叶脉金黄如龟纹,香气清幽似腊梅,滋味甘醇带清凉感。

现代选育品种中,肉桂(玉桂)以辛锐桂皮香闻名,水仙(武夷水仙)则呈现兰花香与木质香的完美融合。2006年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将岩茶品种规范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10余个主要品种。

四、匠心传承:非遗制作工艺解密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包含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

  1. 倒青萎凋: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结合,历时8-10小时,通过“看青晒青”经验判断失水率至12%-15%。
  2. 做青革命:摇青与静置交替6-8次,细胞破损率控制在18%-25%,形成“绿叶红镶边”。温度、湿度、时间的精准控制,促使青草气挥发,花果香显现。
  3. 双炒双揉:锅温280℃杀青终止酶活,趁热揉捻形成蜻蜓头状。现代多用滚筒杀青机,但老师傅仍保留“手感判温”绝技。
  4. 文火慢炖:传统炭焙分毛火、足火、炖火,历时30-60小时,温度阶梯式下降(120℃→80℃→60℃),形成“火功香”。现代电焙虽效率提升,但炭焙形成的茶汤醇厚度仍无可替代。

五、岩韵解析:感官审评的科学解码

专业审评通过“五项因子”评判岩韵:

  1. 干茶:条索紧结弯曲,呈蛙皮状“三节色”(青褐、砂绿、宝光)。
  2. 香气:开面采形成成熟香,呈现桂花、兰芷、蜜桃等复合香型,且杯盖香、水中香、杯底香“三香一致”。
  3. 汤色:橙黄至琥珀色,陈茶呈石榴红,清澈明亮带金圈。
  4. 滋味:啜饮时口腔产生“收敛-生津-回甘”的三段变化,专业称“骨力”。
  5. 叶底:绿叶红镶边明显,触感柔软有弹性,呈“绸缎面”特征。

科学研究发现,岩韵的化学基础在于:

  • 萜烯类(如芳樟醇)构成花香主体
  • 吡嗪类物质带来炒坚果香
  • 没食子酸酯产生收敛感
  • 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带来鲜爽度

六、茶道精神:岩茶文化体系建构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孕育独特的茶道哲学:

  • 儒家:朱熹“理寓于茶”思想,将品茶与格物致知结合,九曲溪畔的茶书院成为理学传播载体。
  • 释家:扣冰古佛“茶禅一味”理念,天心永乐禅寺的“茶鼓”制度,规范僧侣每日饮茶修持。
  • 道家:白玉蟾“武夷结草”修炼,将采茶、制茶纳入丹道修行,形成“茶气通脉”养生理论。

茶俗方面,“武夷茶艺二十七式”完整呈现从焚香静心到敬茶谢客的礼仪体系。民间斗茶习俗延续千年,现代发展为“民间斗茶赛”,评审标准细化至香气持久度、回甘速度等量化指标。

七、当代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2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达710亿元,连续6年居中国茶叶类第二。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 生态种植:推广“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生态茶园模式,生物防治替代农药,有机认证茶园超3万亩。
  • 工艺创新:引入萎凋槽、做青环境控制系统,将传统工艺参数数字化。计算机感官评价系统辅助拼配,实现风味标准化。
  • 文化输出: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年接待超百万人次,数字藏品、茶旅融合等新业态兴起。
  • 科技赋能:建立岩茶DNA指纹图谱,开发智能焙茶机器人,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溯源防伪。

面对过度炒作、品种同质化等问题,行业正通过建立核心原料数据库、制定陈茶标准、发展庄园经济等举措,推动岩茶产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启用的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功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正深入解析岩茶降血糖、抗衰老等健康机制。

这片凝聚着天地灵气的树叶,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代焕发新生。武夷岩茶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部活的茶文化百科全书,等待着每一位爱茶人细细品读。在这杯茶汤里,能品味到火山运动的洪荒之力,感受到茶农指尖的温度,读懂中华茶道的精神密码。

武夷山的特产有哪些

‌食品类‌
‌武夷岩茶‌
乌龙茶代表品种,以“岩骨花香”著称,大红袍、肉桂、水仙均为经典品类‌。

‌岚谷熏鹅‌
闽北传统名肴,经熏制后色泽金黄,肉质紧实,兼具烟熏香与辣味‌。

‌武夷山笋干‌
以毛竹笋等为原料,口感淳厚,易保存,常用于炖汤或炒菜。

‌武夷山红菇‌
野生菌类,营养丰富,被誉为“菇中之王”,常用于煲汤滋补‌。

‌朱子孝母饼‌
传统糕点,以糯米、绿豆为馅,口感细腻,寓意孝道文化‌。

‌武夷黄酒‌
以糯米和山泉水酿制,酒香醇厚,兼具养生功效‌。

‌武夷红茶‌
全发酵茶类,带有花果香或桂圆香,正山小种为代表品种‌。

‌红袍酥系列‌
包含红袍酥、红袍陈皮酥、红袍咸蛋酥等,酥皮松脆,融合茶香或咸香‌。

‌带核酸枣糕‌
酸甜口感的传统糕点,保留果肉纤维,开胃解腻‌。

‌茶膳(茶点)‌
以茶叶入膳的精致点心,体现茶文化与传统饮食结合。

‌雪花酥‌
酥脆香甜的茶点,入口即化,奶香与果干交织。

‌杨梅干/葡萄干‌
果脯类零食,酸甜适口,便于携带‌。

‌五夫莲子‌
产自武夷山五夫镇,颗粒饱满,常用于甜品或炖汤‌。

‌武夷山饴子‌
传统节庆美食,芭蕉叶包裹甜咸馅料蒸制而成‌。

‌光饼‌
明代起源的烤制面食,外脆内软,可夹肉或直接食用‌。

‌工艺与饮品类‌
‌建盏‌
黑釉陶瓷茶具,釉面纹理独特,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

‌武夷玉兰片‌
以冬笋或春笋切片加工,形似玉兰花瓣,口感鲜嫩‌。

‌其他特色‌
‌菌菇干货‌
包括竹荪、香菇等,天然晾晒,味道鲜美‌。

‌三湘红‌
武夷山特色辣椒制品,香辣浓郁,适合调味或佐餐‌。

‌土蜂蜜‌
山区野生蜂蜜,质地浓稠,甜润且富含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