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浏览过的商品

建盏是黑瓷

发布日期:2016-08-22

 武夷山特产|武夷山特产网  欢迎访问新站点!点击上面图片访问!

 

-----------------------------------------------------

第一, 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建盏百分之七十以上覆盖面积是黑色高温釉,部分胎体裸露,是因为沿口正烧法,沿口正烧法是为了适应还原气氛需要,同时如果施全釉在匣钵中会沾底,匣钵与盏不能分离。根本没有成品率。以陶胎部分(建盏的胎含铁量很好,在还原气氛下显黑色,俗称铁胎)来争论,没有意义。

第三, 陶与瓷在外观与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 3种组分组成,但粗细、致密程度和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粘土质原料,加工比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一般为1000℃左右,致密度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 以白瓷的吸水率来判断黑瓷不科学。瓷器的发展都是就地取材。建盏以当地含铁量很高的釉料(‘’釉库‘’的釉料),同时建盏的釉料又属于石灰釉的一种(铁钙系结晶釉)。判断瓷器很重要的标准是二氧化硅含量比。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 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1: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白瓷的一个特点是极低的吸水率(现代白瓷的吸水率小于0.5%)建盏的吸水率小于或等于5%(按照陶瓷标准更接近炻器)

第四,建盏的烧制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可以说建盏是最难烧制的单色瓷器(高古瓷范畴),从成品率断定。(没有之一)

第五,如果以宋代黑瓷特点为标准,建盏具备瓷器玻化程度高的特点。现代仿制的建盏很多注重斑纹析晶强烈特点,过于人为干预。形成一种析晶在釉上的特征,个人认为瓷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玻化特征(玻化使瓷器表面的光泽度有别于陶器,同时玻化又是使瓷器具备抗污,耐腐蚀,耐磨损的特征)。釉上的析晶因为少了釉转化成玻璃态(学名玻化)的保护,容易被氧化,被酸碱腐蚀。(釉上析晶经茶水中酸碱成份腐蚀,先是形成颜色变化,后发给黑,这跟析晶含铁原素有关)而使析晶形成溶于液下(液相分离,晶相完整,玻化完全)难度大很多。这是因为这些条件要完成,掌控的因素要难很多。

第六,建盏的斑纹特点是铁元素起泡还原的过程。(可参考李达的论文)称为浮萍机理。在釉的液相和玻相转换过程中,要形成完整漂亮的析晶相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要使析晶纯粹,不仅要控制好烧制的温度(火候),还要控制好还原气氛,使晶体不被氧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打着建盏名号,却在胎,釉,析晶特征都与建盏成因及表相上无关的盏都要称为建盏,无非是指鹿为马,奔着利益去的。

第七,建盏的烧制成因使其釉里形成很多微小气泡孔,这些气泡孔不仅是铁起泡还原留下的结构特征,同时是当地釉料(含铁高,石英及长石比例特殊,辅以含钙比较高的草木灰)在烧制时的二次莫来石膨胀的特点( 二次莫来石的形成常伴随有较大的体积膨胀,大概发生10%的体积膨胀。使生产的材料体积密度下降,气孔率增大)留下的。而这种特点在宋代斗茶时表现为咬盏明显,因为小气孔会咬住点茶时产生的小泡沫,俗称咬盏。这也是宋代斗茶最好选择建盏的主要原因之一。(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定建盏不是偶然原因,也是他舍近求远的必然,宋代制黑瓷的产地很多,而吉州,定州都相对较近)而这些微小的气孔在现代饮茶中又能吸附水中的矿物质,矿物质(主要是镁和钙)在水中的多寡,是判断水质的软和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八,建盏在宋代辉煌时期产量相当巨大,但精品率极低。这使精品建盏在古代就是奢侈品。为什么一个造型单一的茶盏可以让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惜美言。时代有时代的特征,但是器物的功能性是不能被忽视的。而功能的成因与其本身的物理特征有必然联系。建盏的胎体厚重,不是古代匠人不想把它做得精巧,除了其斗茶需要外(主要是尺寸),其胎含铁量高,使其烧制的时候极易变形,古人的匠心,就是从物理特征外改变,上薄下厚,束口盏中的目鱼骨(表现特征为注水线),斗笠盏,撇口盏的制式都有这方面的考量。不管是阴差还是阳错。都注定建盏是为斗茶而生。含铁量高的胎导热快,但是胎体的厚又适合保温。宋代斗茶耗时较长,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盏茶的功夫就是从这里衍生来的,一盏茶相当于现在5分钟。那么这段时间后,要使茶汤适合饮用,那相当关键!宋代不仅把斗茶作为一种趣味,同时把茶引伸到礼和禅的高度。日本对宋代茶文化的推崇,衍生出他们的国粹抹茶道(源于径山寺茶礼和宋代的斗茶文化)。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作者鉴盏堂张腾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