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浏览过的商品

走进建阳建盏文化

发布日期:2016-08-25

 武夷山特产|武夷山特产网  欢迎访问新站点!点击上面图片访问!

 

-----------------------------------------------------

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 、“理学名邦” 、‘’黑瓷建盏‘’闻名于世。也是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家乡。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

位于我市西郊考亭路口的七贤公园里,与其配套的七贤步行桥和大型铸铜“七贤”群雕像相继建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谈及“七贤”,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而建阳除被誉为“南闽阙里”、“朱熹故里”外,还有个雅号——“七贤过化之乡”。这里的“七贤”并非“竹林七贤”,而是指朱熹、黄干、蔡元定、刘爚、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位建阳历史上着名的贤人。“七贤”以朱熹为首,朱熹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晚年,他在建阳考亭建立沧洲精舍,聚徒着述讲学,与蔡元定、黄干、刘爚、叶味道等门生创立着名的考亭学派。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理学家。

“七贤”之中,除黄干是朱熹的女婿,侯官(今福州)人外,其余六人均是建阳人。朱熹继孔子之后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外,蔡氏九儒一门家族中蔡元定在朱子理学成就上当属第二人。杨万里曾保荐蔡元定时曰:“蔡元定性质迈豪,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型于当时,着书立言足以垂范后世。与朱熹疏释六经、语、孟、学、庸之书,每有洞明自得之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蔡元定拜朱熹为师,通过交谈后,朱熹大惊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因此二人着书立说,相得益彰,蔡元定因此被称之“闽学干城”。朱熹叹之:“人读易书难,季通(元定字)读难书易。”理宗皇帝特亲笔御书“西山”赠之。

在“七贤”中,当属刘爚官职最高。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建阳开国男。年青时追随朱熹,在马伏建“云庄山房”,讲学论道其间。其着作有《周易解》、《四书集成》、《礼记解》等,是他最先向朝庭奏请刊行朱熹《四书集注》,将朱子制定的《白鹿洞学规》颁示国子监和太学,为朱子学传世后代立下不朽功绩。

黄干年青时慕名朱熹,从福州来到朱熹身边拜师,是最受朱熹器重的高足。朱熹赞其“志坚思苦。”淳熙九年(1182年)将次女许配给黄干,他在岳父身边二十余年鞍前马后,助其授徒讲学。曾着有《四书通释》、《黄勉斋文集》、《易解》、《仪礼通解》等。

熊禾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以弘扬朱子学为己任,用朱熹观点注释儒家经典,成为考亭学派的重要继承人。其主要着作有《易经讲义》、《春秋通解》、《大学广义》等。后人评介熊禾说:“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

游九言是“道南首豸山”、“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的后裔。他长期在家乡麻沙长坪讲学授徒,宣传程朱理学。当朱熹遭受朝庭打压,在“庆元党禁”之时,不少学者畏避灾祸,皆改换师门,阿谀权贵。而游九言却敢冒着罢官落职的危险,公然与朝庭对抗,大力颂扬理学,被朝庭贬去官职。直到端平年间,理学被平反,其被追授直图阁士。其着作的《默斋遗稿二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被列为“七贤”之一的叶味道父亲与朱熹交友颇深。受父之命,他师事朱熹,学问精深。他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但主考官发现他思想有明显的程朱理学观点,便将他视为“伪学之徒”,使一顶原本属他的状元桂冠无端被剥去。回到家乡,他坚持讲学,兴办溪山书院。直到理宗皇帝即位时,他才被召回朝庭,得以重用,官至秘书省着作佐郎。其着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等。

建阳文化底蕴深厚,最主要影响世界有以下4件:

【一】世界法医奠基人——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宋慈官居经略安抚使,据历史记载是三品以上官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把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

,并对先秦以来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因而

此书一经问世就成为当时和后世刑狱官员的必备之书,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其权威性甚至超过封建朝廷颁布的有关法律。750多年来,此书先后被译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种文字。直到目前,许多国家仍在研究它。其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外医药学史、法医学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中贯穿着“不听陈言只听天”的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闪光,值得发扬光大。著成《洗冤集录》(一说《洗冤录》)一书,是第一本法医学著作,现在,《洗冤集录》是法医的必读之书。

折叠

《洗冤集录》自13世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刑狱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前后沿用了六百多年。后世的著作基本上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订正、注释和增补,属于这类性质的书籍不下数十种之多。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国家律例馆曾组织人力修订《洗冤集录》,考证古书达数十种,定本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钦颁”全国。

折叠影响

后来,《洗冤集录》,流传到海外,1779年,法人将此书节译于巴黎的《中国历史艺术科学杂志》。1863年,荷兰人第吉烈氏(DE GRIJS)将此书译成荷兰文于巴达维亚出版。1908年,法人又从荷兰文转译成法文,德人又转译成德文。此外,《洗冤集录》还被译成朝、日、英、俄等国文字,可见此书在世界法医史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影响与地位。

【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朱熹

考亭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考亭学派。建阳考亭书院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三】璀璨的建阳雕版印刷---建本

建阳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南宋时,是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蜀、浙、闽)之一,刻印书籍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有“图书之府”的美誉。宋代建本图书远销世界各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宋代的中国对日贸易,书籍为其大宗,在日本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

【1】璀璨的建阳雕版印刷

建阳雕版印刷:“建本”飘香九百年

建阳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延于元明,衰于清。刻书多集中于永忠里(今麻沙镇)和崇化里(今书坊乡)。刊印之书称作“麻沙本”,又叫“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本刻印书籍数量居全国之冠,建阳因有“图书之府”美誉。

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能够持续600年辉煌,并绵延近千年,这该是值得深入考究的社会现象了吧?

寻访雕版印刷遗迹

19日,从建阳市区驱车至麻沙,与其他乡镇面貌并无二异。“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装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归。”诗中描述的当年书贩往来车水马龙的景象已不复见。唯游酢广场附近之规划馆里,展示着当年的繁华。

从麻沙再往前,行至书坊乡书坊村。一座5米高的门楼独自耸立。这就是书林门,原是集镇东门,书商由此进村,有一条大道直通书市,当时书坊人口逾3万,刻书作坊多达百家。此门由斗砖铺砌而成,正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书林门”三个大字;背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邹鲁渊源”四个大字,均为楷书,笔画遒劲浑厚。

历数百年风雨侵蚀,门楼于上世纪50年代倒塌,1985年按旧照在原址修复。离门数百米远,一条青苔密布的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依旧留存,雨水滴下,淅淅沥沥中似乎在叙述着那段古老的历史。

村旁稻田有积墨池,传说取池中之水印书,可使书籍“纸墨精莹、光彩照人”。按专家分析,积墨池地处洼地,四方作坊印书废水均流于此,年久水色若墨。此为书坊雕版印刷兴盛一时的见证。

书坊村往邵武方向行半个小时,到饶坝村拿坑自然村。一条无名小溪从村中穿过,一公里多长的河面上,曾有13座明朝古桥,石砌单拱,现存8座,是古代书籍出售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年书坊乡人口是现在的3倍,如今不少农田深挖下去就是地基,鼎盛之况可以想见。

因文化而兴,因创新而盛

论及建本之兴,学者先从资源说起。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就提到,建阳地处闽北山区,素有“林海竹乡”之誉,造纸用的毛竹资源十分丰富,雕版用的梨树、酸枣树等取之不尽。次为闽北制茶、制瓷、采矿等手工业的繁华及商贸往来的兴盛,带动当地人流物流的往来。

其实,研究福建文化的学者进入宋代,每每会眼前一亮,就像行人终于穿过黑暗隧道,突然看到远处明媚亮丽的原野,鸟语花香,无处不令人陶醉。其中光芒耀眼处,当属建阳。

入宋八闽第一位状元叶齐本身就是书坊人,理学先驱游酢携洛学回到麻沙;朱熹晚年定居今潭城街道考亭村讲学,考亭学派蔚为壮观。此外,法医学鼻祖宋慈、一代画僧惠崇、宫廷音乐变革家阮逸、诗歌理论家魏庆之和北宋宰相陈升之等均出自建阳。加上周边文化名人如柳永、胡安国、杨亿、严羽、袁枢等,闽北俨然为文化重地。当时书院林立、理学活跃,诗人、学者等争相刻书传播文化艺术,为建阳刻书业推波助澜,成为文化史上的一大盛景。

走在书坊村的鹅卵石古道上,书坊乡党委书记邵建林指着边上一块空地介绍,这是当初朱熹创办同文书院的旧址。

朱熹曾在书坊开设同文书院,既是讲学所在地,也刻书售卖。朱熹的主要作品《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等均出自同文书院。书林门上的“邹鲁渊源”四字,于此也找到了归依。

朱熹著作等身,弟子众多。朱熹的这些图书,成为宋末、元初100多年间,流传最广、刻印最频繁的大宗品种。及至明代,“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十日两圩,且专门以书籍为主要交易对象,这样的文化集市景观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文化繁荣,推动了建本兴起,然而能够让建阳雕版印刷业兴盛数百年的,是从业者的创新精神。方彦寿说。

宋代刻书有官府刻书、私家刻书、书坊刻书三大系统。坊刻是建阳刻书业的主力军,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书要卖得出去,就得要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为此建本有了诸多全国首创。

从版式看,宋建本以前的经史书都是正文与注疏分刻,不便阅读;建本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上下对照方便读者。后来在书页左上角增刻“书耳”,上有篇名或章节作引子便于读者查阅。

建本在全国率先使用插图,尤其在明代通俗读物中大量增加插图。所形成的建本版画在明万历前后达到鼎盛,成为著名的建安派小说版画。元代有人将版画刻印在书籍封面上。带图封面的出现,以醒目的书题、明艳的图画吸引读者,这在出版史上是一个创新,并沿用至今。

建本衰败之思

“建本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了典籍,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流传,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对地方教育的勃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建阳文化名人刘建说。两宋福建进士多达6869人,占这一时期全国进士总数的20%,其中闽北仅建瓯、浦城、建阳三地进士就多达1294人。

宋元时期,麻沙镇书坊两地刻书规模难分轩轾。元朝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麻沙书坊毁于兵火,刻书重心向书坊乡转移。崇祯元年 (1628年),麻沙书坊又遭大火,此后元气大伤,每况愈下。书坊乡书坊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也开始走向衰弱,全国刻书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明末清初因战火波及,加上清末咸丰七年 (1857年) 遭遇兵火,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再遭火灾,书坊乡370余家房屋店面毁于一旦,幸存的雕版、书籍被烈火吞噬殆尽,建阳雕版印刷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表面看,建阳雕版因火灾而日趋衰弱,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宋之前书籍大多是手写,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成本大大下降。一般而言,雕版书籍与手抄书籍成本之比其概率约为1∶10。可见,雕版印刷代表着书籍传播的先进生产方式。宋代雕版印刷大量推广,书籍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然而宋朝300余年,雕版技术没有真正的革新。即使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大规模推广。技术停滞不前的问题一直持续到近代西方机械化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并迅速促使雕版技术“寿终正寝”。建阳雕版技术在其辉煌时段因未能及时创新而蜕变为了一种落后的出版技术。

而且,清代的建阳,交通相对落后,文化环境与外地相比也没有优势。考亭学派遗留下来的几个书院已成遗址,学人中不再有朱熹、蔡元定这样的鸿儒大家,刻书家中不再有熊大木、余象斗这样的行家里手,雕版印刷的衰败势所必然。

历史尘埃散去,宋代建本,如今成了值得按页购买的珍贵文物。建阳市文体新局长叶晓华说:“前几年,国内未见著录的绝世孤本——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五卷,最终以3000余万元的高价拍出。2005年,‘建本雕版印刷’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在建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出一块清代的雕版,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版上刷墨,然后把白纸覆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博物馆馆长罗冠群说道。

保护行动已然展开。建阳市将来准备建印刷博物馆、刻书作坊、古法造纸作坊等,保存雕版印刷技艺;书坊乡打算以图书之府、雕版故里为中心,建设书府文化休闲产业园区、拿坑十三拱桥文化体验产业园区,在乡集镇所在地建设雕版印刷仿古一条街、积墨池公园、书林门公园、同文书院等等,让人能够追寻当年的景象。

【四】黑瓷代表,茶之重器——建盏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

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建窑建盏 上下合集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建阳市各地(原隶建宁府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折叠器型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折叠釉面种类

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的釉面多数为边缘界限清晰的不规则结晶。盏内底部油滴斑纹布满的尤为珍贵。

兔毫多为丝状呈放射状结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及:"盏色贵青黑, 玉毫条达者为上。"

鹧鸪斑那的曜变斑纹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间,结晶边缘有粘连,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建盏"独受青睐,其魅力还在于:天下瓷器虽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高妙邂逅,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诱发对无尽未知的无穷想象。

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与其他瓷艺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自然变化的结果,似"窑神"冥冥之作,窑工无法预见,陶瓷界称之为"窑变"。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建盏纹样釉色截然不同,变幻莫测;建窑之烧造建盏,有如母亲孕育孩子,每个建盏都有不同的脸谱,每个建盏都具独特的个性,每个建盏都独一无二、都是孤品。

科学发展至今,茶具生产工艺已然远超前朝,许多瓷器生产可以"按图索骥";唯有建盏,因纹理变幻莫测,现在工艺大师依然只能"听天由命"!为求独具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制方法;经历数十载、延续几代人的求索,问世的优秀作品依然极少。可见,建盏烧造技艺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建盏的烧制,工序繁复:必须历经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生产工序;必须协调坯土、釉矿、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大烧造因素。

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盏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美丽斑纹的建盏极为困难,宋代烧制几千万件建盏才能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的曜变盏;烧制上百万件建盏,才得一两件油滴盏。

目前已知世界上仅存的三件曜变盏,分别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宝级的瓷器珍品共七件,其中四件是建盏,由此可见,建盏不愧为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推崇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据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台观左右账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三千匹绢,相当于当时两千个劳力一年辛苦所得,由此可见建盏的珍贵和难求!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收藏、使用。到了16世纪,一个建盏可值倾城之价,日本武士集团争战,甚至为争夺一个建盏而引发战争!

从古至今,慕名而来参观、祭拜建窑遗址的各国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在许多享有盛誉的陶瓷大师心中,都有一座永远无法跨越的高山,一座让他仰止折服、顶礼膜拜的丰碑,它就是建窑建盏的高超技艺!

走进建窑古窑遗址,看到那漫山遍野远古遗物,不难引发思古之幽情:建盏的不朽魅力,藏在宋代大师无数次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徽宗高妙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