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浏览过的商品

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

发布日期:2016-09-02

 武夷山特产|武夷山特产网  欢迎访问新站点!点击上面图片访问!

 

-----------------------------------------------------

历史上第一位“弘扬茶文化,引导茶消费”的人物是“鲁周公旦”,也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封国于鲁。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于为何“闻于鲁周公”,陆羽没有给予太多的解释,只是在《七之事》中录有:“周公《尔雅》:‘槚,苦荼’。”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对古代词汇进行官方规范解释的语义分类词典。唐朝以后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为儒生读经的重要工具书。关于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孔子的门人,有人认为是周公,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定为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增益,在西汉时整理加工完成。但是很明显,在陆羽看来,《尔雅》的作者就是鲁周公旦。应该说陆羽所以认为饮茶“闻于鲁周公”,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尔雅》上有“周公《尔雅》:‘槚,苦荼’”的记载 。其中的“槚”,陆羽在《茶经》一开头就给予了解释:槚是茶的别称。

然而,史书上并没有鲁周公本人饮茶的记载。陆羽仅仅凭借假托周公名字而成的《尔雅》就说饮茶“闻于鲁周公”是否有些不严谨呢?如果单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说法确实有些牵强。那么,为什么陆羽会如此不认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鲁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里是这样记载的:“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仁孝的周公,在文王的诸子中显得非常突出;到了武王执政,他又是武王的一个得力助手,为政勤勉。武王在攻克殷商后第二年,就生了大病,奄奄一息,而这个时候周室还尚未平定天下。于是周公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祭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王发(发是周武王的名字)现在生病了,我希望自己能替代他遭受这场灾病。我姬旦巧能、多才多艺,能够忽悠鬼神,这一点王发不如我,所以请你们让我来代他来受难吧。”祷告完毕后,周公就将这个文策藏在了金縢匮中,并且警告周围的人不要把文策的内容说出去。

可是,没多久,武王还是死了。这个时候武王的儿子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天下趁此大乱,于是代成王摄政。这时候,管叔兄弟一帮人开始造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对此,周公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担心天下叛乱,将来没法跟三位先王交代,武王死得早,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天下成为成王的天下。”于是,他就留下来辅佐成王,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就封。临行前还告诫儿子:“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身份可以说已经很高了,但是,我洗澡的时候还会好几次握住头发停下来,吃饭的时候也常常会把饭粒从嘴里吐出,起身接待贤能的人,担心自己因为迟慢而错失贤能之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骄傲自大,一定要谦虚谨慎!”

后来江淮地区的管、蔡、武庚果然率众造反。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伐,杀了管叔和武庚,放逐了蔡叔,收降了殷的遗民。两年之后,江淮地区平定了,天下也都顺服于周室了。在成王还小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病了,周公就写了封笺书放到河底,笺书是这样写的:“成王年少并不懂事,那些违反神灵意志的事情都是我旦做的,请神灵不要惩罚成王,惩罚我吧!”祈祷完毕后,就把这封祷书藏在了自己的府内。

成王长大了,周公就还政于他,“北面就臣位,躬躬如畏然。”有人却在成王面前诋毁周公,周公只好逃到楚国。成王就派人去抄他家,然而竟然发现了那封替他代病的祷书,于是痛哭流涕,立即将周公召回。

周公回来后,继续尽忠尽职地辅佐成王,并作了《多士》和《毋逸》提醒年轻气盛的成王要勤勤恳恳地治理天下。同时,还为成王订立了周的官制和政制。在周公死之前,还告诉家人:“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此表明我不敢叛离成王。”等到他死后,成王却让他随从文王葬在了毕,“以表明我不敢视周公为臣子。”

也许,以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明饮茶“闻于鲁周公”确有其事,或者从现有古籍中也能找到饮茶“闻于鲁周公”的新发现;也许以后的所有新发现都将证明饮茶并非闻于鲁周公。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茶为何能成为中国的举国之饮,闻于天下。因为,从以上鲁周公的这些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仁孝忠义的人,一个道德的典范。我们再来看看《茶经·一之源》的一句话:“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鲁周公正是一个典型的“精行俭德之人”。可见,陆羽说饮茶“闻于鲁周公”更主要的还是要表明,饮茶闻名于世是从人们需要借茶来立身正德开始的。这也恰好符合中国人利用新事物的一般规律,就是先“正德”然后再“利用”和“厚生”。从这一点上来看,“茶道”这个看似时尚又含混不清的词汇,乃是从华夏民族正式以茶为饮的一开始就已经确立了,那就是“以茶载道”。饮“茶”只是手段,求“道”才是目的,在以后茶与儒、道、佛的结合过程中无不体现了这一点。饮茶的精神追求是高于物质追求的。《茶经》中提到的人物也多半都是得“道”之人。

因此,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就是闻于人们开始以“茶”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