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浏览过的商品

武夷摩崖石刻上的那些岩茶佳话

发布日期:2014-06-17

 武夷山特产|武夷山特产网  欢迎访问新站点!点击上面图片访问!

 

-----------------------------------------------------

“茶洞”——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古时山中有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伤势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润土,少阳多阴,便把茶树种下,果然茶树茂盛,品质极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岁月厮摩,年代及勒者已无法辨考。  

“晚甘侯”——武夷岩茶最早的雅名。武夷岩茶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进士,曾任职方员外郎、上柱国等职的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将产于“丹山碧水之乡”的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完美的公侯。后人将“晚甘侯”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可惜其为草体。因此有人误念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大红袍”——武夷岩茶的王者。名丛大红袍见载于清,生长于九龙窠的云崖中。石罅中一线涓涓清泉常年滋润,崖上有机质源源补充……得天独厚,岩韵极佳,被奉为珍品。古时贡给朝中天子、贵戚享用,如今则作为绝品拍卖。1998年拍卖的20克成交价高达15.68万元,令人瞠目结舌。其神话故事脍炙人口,其功效被说的神乎其神,引得世人垂涎,意欲盗者屡见不鲜。搞得官家只得令人凿掉崖阶,并派员看护,以防不测。一任贤令吴石仙在其傍勒“大红袍”三个大字,其厚实书法更为佳茗添辉。  

“不可思议”——一起旷久的武夷岩茶讼争。古时天心寺的一丛长于牛栏坑岩边的名丛,其干显灰,其叶深绿,其丛矮小,名曰“水金龟”。一日倾盆大雨,茶园崩塌,溜到峰下。坑中属地的兰谷岩茶厂便以石护田,形如盆景,精心管理。自此两家为争此茶,历讼公堂,耗资千金。“水金龟”随之名声大振。时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题勒“不可思议”,以抒感叹。  

“不见天”——武夷佳茗一奇观。在九龙涧的小道边有奇岩,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为潭,古之山民在岩下种茶数株。其茶享“高山之阴,日阳之早”,加之空气清新,阴凉湿润……所以品质优异。文人墨客喻之为“不见天”,后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  

“应接不暇”——武夷茶事兴盛的印记。清康熙辛巳(1691年)建宁太宁庞垲,微服闲游武夷,在五曲北岸码头茶馆休憩歇息。他目睹游人纷至,茶馆生意兴隆,很是高兴。其幕僚林翰和山中名僧释衍操“乐太守之乐”,分别题勒“庞公吃茶处”和“应接不暇”于其丹岩之上。另有人戏解此摩崖说:庞公等进茶馆后,因茶客众多,馆主只得按先后顺序上茶,这样必然怠慢太守,庞公还算有些雅量,不予计较,其幕僚却是不满,即在岩壁上书“庞公吃茶处”五字,馆主得知庞公乃太守后,甚是恐慌和后悔,只得在其傍书写上“应接不暇”四字,以表歉意。此事传至府第,太守深夸馆主聪慧。民间将此作为美谈传播。  

“严禁买茶短价告示”——保护岩茶生产者利益的檄文。武夷岩茶历经唐宋元明的发展,及到清代已蜚声海内外,基本出口,很少内销。因此当地衙门蠢役、地方恶势力索要或短价强买,“藉称官买”,“地方苦累不已”,当地僧、道、茶民诉之县、府,崇安县(1989年改武夷山市)正堂、建宁知府、福建提督分别于康熙三十五年和五十三年颁布告示,以禁劣行,并重申今后“敢作弊者,定照律治罪”,“决不宽容”……此告示均由僧道镌刻于过客游人必经的五曲平林渡口之岩壁上。以上几条只是武夷摩崖石刻管中窥豹,以探其趣。  

“御茶园”——贡茶的见证。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元十六年(1276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石乳”茶数斤献与宫廷,深得皇上赏识。元十九年(1279年),高兴又命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贡茶。次年(1302年),他又在四曲溪畔的平坂设立了皇家贡焙局,遂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精制成龙凤团饼,直送当时京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诏令不得辗揉“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贡。